有捨才有得,很多收納個案都是因為「不捨」而把不必要的物品留下,但其實只要肯捨去,有時反換來一些得着。

曾經有一位單親媽媽,她丈夫過世後,便要獨力照顧三位女兒,家中堆積很多雜物,當中保留頗多的,竟是兩位姐姐的書本、習作,也有不少衣服、文具和玩具,跟兩位姐姐細談下,原來並不是她們不願棄掉,而是媽媽想要保留。

為甚麼呢?原來爸爸生前為這個家努力工作,希望給她們有個安樂窩,但辛辛苦苦供完樓,一家人能相聚的時光太短暫。媽媽知道每分每毫都賺來不易,而當丈夫離世後,生活費更加需要開源節流,所以便想大女及二女兒的用品,包括書本及衣服等全都留下來,希望姐姐用完的可以留給妹妹,不想浪費。

媽媽的想法,我當然明白,可是她沒有想過,課本內容幾乎每年都會更新,就算家姐留下來的,妹妹也未必合用。另外,大女及二女已升上中學,跟讀幼稚園的妹妹,年紀相差7、8年,姐姐們的玩具,妹妹根本沒有興趣。

我先向兩位家姐解釋,媽媽如此慳儉,是因為爸爸走後她要撐起一頭家,缺乏安全感,所以對很多物件都會產生依戀或依賴,這一點要多點體諒。媽媽這個心結,需要家人多點關心和陪伴,可以嘗試跟媽媽一起整理收納,讓她明白不是每件東西都需要留下,而且可以教導媽媽將多出的物資捐贈給有需要的人,幫到人之餘,又可以騰出空間,因捨而得,除了是「空間」,也得到家人更親密互動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