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,大多數由媽媽負責家務,因此家居整理,自然落在媽媽身上,根據收納原則:伸手可及、快捷拿取、易取易收,媽媽會先觀察家庭成員的生活模式、路線圖等,來制訂出各種收納規矩,希望全家人能遵守,從而打造及保持一個整齊舒適的家。

不過,若當中有人不按規矩行事,甚至唱反調的話,很容易引起衝突。

最近一位女性朋友,在家進行清理行動,由於孩子長大了,有很多東西已不合用,所以在小朋友房間花了不少時間「斷捨離」,媽媽跟孩子整理收拾後,把不要的物品放入環保袋,打算捐贈到慈善團體和送贈親友,差不多完成時,爸爸卻走來「搞破壞」。

爸爸在小孩子面前,把每一個環保袋打開來檢視,並拿出各種物品跟孩子說:「這些原子筆是你好朋友送給你的,你真的要捨棄嗎?」「這件衣服是你嬰兒時穿過,很有紀念價值啊,你要留下來嗎?」「這些玩具你以前很喜歡玩的都不要了嗎?」媽媽在一旁聽着,十分氣結,不明白為何丈夫要唱反調搞破壞?

其實媽媽一早已經和小朋友定下規則,怎樣處理不需要的物品,例如文具,要從20支原子筆選10支留低,其餘捐贈到慈善團體,可是爸爸不知就裏,以為小孩子貪新忘舊而棄掉,也誤以為媽媽為求家居簡潔而強行為兒子「斷捨離」。其實不論爸爸或媽媽同樣是想教導小朋友要節儉、不要浪費,只是雙方欠缺溝通 。

遇上這個情形,媽媽可以在進行任何收拾前,預先和家庭成員溝通好,例如今次事件,只是媽媽跟孩子有共識,但爸爸卻不知情而產生誤會,萬一家長發生爭執,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各持己見,先冷靜再商討。最理想當然是一家人進行收拾,除了增加溝通機會,也可以合力打造出一個整齊企理的居室。若能為太太/媽媽分擔一下家務,她必定心存感激,家庭生活自然更幸福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