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居整理夫妻問題 —— 通常一個家庭分工,大多都是由媽媽「主內」照顧小朋友、做家務,爸爸負責對外賺錢養家。媽媽作為內務部大臣,自然有自己一套整理收納系統,但這套系統也需要全家人配合,才能達致最好效果。如果爸爸不願配合應如何溝通?日本及美國認證收納師黃潔賢Kitty分享解決爭拗的方法。

意見不一唱反調?

當媽媽負責教導孩子,如何收拾玩具、衣服、鞋襪和文具等等,小朋友很多時沒有手尾,而且年紀太小不懂斷捨離,要媽媽不斷提醒及從旁協助。這時候萬一爸爸「加把口」諸多意見,在內外不協調的情況下,最容易引發爭拗。

列舉一個朋友的例子:疫情嚴重,媽媽希望把全屋重新整理收納,媽媽斷捨離後將物資放在大型環保袋,準備捐贈到慈善團體。在家工作的爸爸看見多個環保袋,於是好奇檢視一下,並拿出環保袋內的文具,把數十支原子筆,放在3個小孩的面前,告訴孩子,這支原子筆是你生日朋友送給你的,另外一支有你喜歡的卡通人物在上面,還有這個還有那個等等⋯⋯小孩子看到不停點頭附和,之後爸爸又繼續搜索其他環保袋,又取出一大堆衣服,告訴小朋友這件衣服甚麼時候著過,慶祝活動穿過⋯⋯等等。

媽媽把一切看在眼裏,十分氣結,心裏投訴丈夫不應該在孩子面前數落自己,已經沒有幫忙收納還要唱反調。

爭拗只因不了解情況

回帶一看,其實媽媽整理收納時,是和小朋友一起進行的。她把原子筆放在枱面,告訴小朋友選擇其中10支最喜愛的,其餘便捐贈到慈善團體,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,孩子們覺得有意義,十分贊成。衣服也一樣,整理時媽媽不時與孩子分享少時故事,嬰兒時期的衣服很是可愛,所以媽媽也讓孩子們選擇3件作為留念, 其他一併送到慈善團體,這些情形爸爸並沒有看到,所以不太清楚之前收納的情況。

因此,兩夫妻開始爭拗,其實媽媽整理收納沒有錯,爸爸環保慳儉亦沒有不對,最重要是大家要找出共同方向。媽媽教導收拾的時候,其實爸爸也可以一起參與,作為親子活動。

私下傾談 避免爭吵

整理舊物會勾起很多回憶與樂事,小孩子也是因為各種物件而堆砌出成長故事,全家人一起收納時可以一起決定物件的去留。有時候,兩夫妻可以私下達成共識,才一起進行整理收納親子活動,不要在孩子們面前各持己見。萬一遇到盲點,可以先放下,不需急着解決,離開現場環境,私下坐低傾談,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。而且每個人也有情緒,當有情緒時,找適合的渠道發洩是應該的,但不要「贏場交,輸個家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