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本港大新聞,除了是城中富豪罕有開記招外,還有中港兩地通關以及「撲藥潮」。
自從疫情爆發而來,久不久就會掀起「盲搶潮」,因為擔心與不安,市民四出撲物資:口罩、廁紙、米同罐頭等等,「廁紙山」成為了經典,有需要的人竟買不到,搞到人心惶惶。
而最近的撲藥潮,是因為內地缺乏退燒藥物,不少人為親友搶購,也有人擔心疫情再爆而作存貨,價格都被炒高了兩、三倍。不過這次情況一般市民比較冷靜,主要是本地的撲熱息痛藥物供應充足,其次是有病才需要服,否則都視作「看門口」,即使市場上買不到,到診所或醫院仍然會有藥物供應。
人心如此不安,都是疫情帶來的後遺症,大家需要多點安全感,不過有些人不用「撲藥」也要「撲飛」。
好像早前我獎勵一位朋友仔的「功勞」,送他兩張新一代人氣男歌手的演唱會飛,她開心到飛起因為全城都在撲飛,而她的家人也很想去看,結果不惜工本撲黃牛飛。我就覺得很奇怪,為甚麼被炒至天價的黃牛飛也要去買呢?這位男歌手又不是最後一次演唱會,今次看不到也可以留待下次,還是因為疫情後遺症,人人都要及時行樂?還是香港人有舖「撲」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