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小,很多夫婦婚後都會和老爺奶奶共住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納習慣和規條,要適應他人的生活方式,均需要時間和耐性、互相了解,尤其和長者生活,如果能夠互相體諒,便明白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」。
有一個案,陳生陳太因希望儲蓄首期,新婚後便開始和陳生的父母居住,當然陳生從小到大和父母居住,已習慣他們的生活模式,陳太和兩老關係也良好,但相見好同住難,婚後發現老爺奶奶的生活模式或打掃收納方法跟自己大有分別,跟陳生陳太商量後,給予意見如下:
老人家生活習慣和我們有些不同,而且因年紀老邁,很多時收拾後會忘記物件放在哪,可先了解老人家生活習慣,了解其出發點,從旁作出協助,收納師並不是指令客人如何改變,相反是帶出收納的好處和方便,從而引導客人持之以恒地將物件和家居收納妥當。
陳太說兩老將物件塞進櫃桶或衣櫃,表面是很整潔,但要找東西時,根本找不到,打開櫃門內裏是一片混亂,我建議陳太和兩老每次先收納一個範圍,因老人家體力和我們不同,一次過全面大收拾,可能會惹來反感又疲倦;先從不私人的地方開始,感染老人家看見收拾的地方大有成果,才繼而協助收拾比較私人的領域如睡房。
我們先由收拾洗手間開始,因濕氣重容易滑倒,告訴老人家說為安全着想,將常用的物件放在視線水平位置,重物放在腰下線,即使老人家要拿取也不至於傷及腰部,比較少用的物件放在視線水平以上比較高的位置。
通常洗手間比較少放置私人物件,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清潔用品,所以老人家比較容易接納,稍有成果後,可以嘗試收納廚房,因為廚房是食物安全第一關口,也是第二個比較少私人物品的地方,採用同樣的收納道理,至後再到客廳、最後才收納房間,令老人家明白收納的好處,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感覺會比較得心應手。
大家共處一室,尊重和包容是相處之道,尤其老人家人生閲歷比我們豐富,物品中有很多具紀念價值,我們是需要時間理解,而且即使提議用數碼方式儲存,亦要耐性去解釋和幫忙,但只要細心聆聽和引導,其實我們還可能因為收納,更了解明白長者的想法和需要,和從中發掘更多上一代有趣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