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後的太太們,很多時喜歡為家人做飯,在職媽媽也會盡量下廚,慳錢又健康,更是一個不錯的減壓興趣,但當下廚的興趣日濃,廚房小家電數量便會遞增,連餐具也不放過。買的時候,通常一腔熱誠,但使用一兩次後便有機會打入冷宮,換來其他新貨品,那應該怎樣處理和安置這些廚具呢?
張生張太和兩位小朋友,分別九歲和六歲,住在港島區一個三房單位,兩位小朋友由張太貼身照顧,家中並沒有僱用工人姐姐,我認識張太時知道她是位烹飪高手,但她說當初是一曉不通,直到現在有才比較得心應手,她說是經過很多失敗和嘗試,最重要是餐具和廚房電器數量累積不少,廚房因儲物太多,所以空間變少;於是便萌起收納之意,希望可以進行空間大改造。
我先了解張太每天生活習慣,她十分注重家人飲食營養,每天到市場買新鮮食材,三餐準備充足,亦會準備賣相吸引的小食和午餐給小朋友,像日本主婦的便當一樣精緻;所以環保食物盒比較多,張太喜歡為家人準備豐富的晚餐,注重餐桌擺設和餐具運用,希望能為每天辛勞工作的張生預備豐富的一餐。到晚上小朋友入睡後,兩夫婦還會喝杯紅酒聊天,減壓之餘,亦是兩夫婦私人時間。
當了解張太生活概況後,我說她現時的廚藝已經爐火純青,手到拿來,廚房小家電應該可以考慮需要減量,先將所有廚房小家電取出,再衡量有那一個是不會再用,又或者已經一年沒有採用,可以的話,只儲存這一年內曾經使用的小家電,環保食物盒亦一樣,只留比較常用,如果已經超過長時間沒有使用的,應該考慮是否轉贈。餐具同樣道理,如果再次購入餐具,顏色方面可以採用素色,例如白色,易於配搭,便不會容易再買新的。
收納方面,比較常用的餐盒和餐具,放在眼睛水平線、中間位置。而比較重的家電可考慮放在櫥櫃底層,方便取出的時候不會弄傷,而櫥櫃較頂層,可以放一些比較少用的雜物又或者體積較細或比較輕量的;沒用的小家電可以放在網上出售,食物盒和餐具可考慮轉讓或捐贈,便不怕浪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