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過很多人,都說自己家很多東西很亂,要找時間執屋,但即使完成一次卻無法堅持,很快便打回原形;又或者永遠在「準備中」,無法踏出第一步,以上的情況,可歸納為幾個原因:

沒有時間

這個經常出現的藉口,放工回家已疲累不堪,周末假日只想休息或是出外娛樂。其實時間分配很重要,每個人都是一日二十四小時,為甚麼有些人工作忙碌,但家居和辦公室依然打理得井井有條?嘗試制訂一個收納時間表,每天不用花大量時間,但最少撥出某一段時間,例如每天10分鐘,清理一個層架,或者半小時,清理一個衣櫃, 每日一小步,慢慢必見到成效。

太多引誘

現代人太多娛樂,尤其「機不離手」,不是上網、睇片,就是和朋友在社交媒體互動,或是打機等等,拖延了整理時間。這個可以為自己定下收拾規條,規定自己必須完成後才去娛樂,可嘗試在手機上設定響鬧,每30分鐘便可以休息,在進行收拾時將手機擺在遠處,鬧鐘未響不能偷看,將常常睇手機習慣慢慢戒掉。

沒有手尾

放工放學後,很多人習慣把衣服、手袋、書包等隨手放在客廳,打算休息完才收拾,但結果第二天物件原封不動。其實可以改變一下習慣,回家後放低物品,先去清潔雙手,再跟自己說,清洗乾淨後是非常適合去收拾,不會將病菌帶到家中,之後把物品放好。假以時日,自然會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
沒有動力

通常眼見一屋雜物、塞得滿滿又混亂的櫃桶或衣櫃,愈是欠缺動力去執拾,又或者真的不知道從何入手。日復日,情況變得嚴重更想去逃避。假如自己欠缺動力,嘗試將整理收納作為一個活動,相約家人和邀朋友一起幫忙,可以邊整理邊聊天,有旁人督促和鼓勵,成效會更大,當完成後,可以享用美食等作為鼓勵。

沒準備收納工具

曾有客人告訴我,因為未買收納用品和工具,所以不能開始。我認為,整理的第一步是要檢視現有的物品去或留,「先清理,後整理」,當餘下所需物品才決定添置甚麼收納用品,這樣可避免買了不合用的收納用品,也免除為了「收納」而囤積過多收納箱收納膠盒,令到重災區雪上加霜。

記住,整理收納是一種自我管理,要用行動去實踐,就像運動一樣,只要踏出第一步,你會發現當中的好處,漸漸成為一種好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