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眼間今個周日就是父親節了!一般大眾對父親節的重視程度好像不及母親節,或許是跟母親「懷胎十月」,以及母愛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有關。事實上,父母親的角色有別,加上男士一般比較內斂理性,與子女的親密程度自然難及母親。
之前工作團隊曾遇過一個案,是協助一家3口整理家居,因為戶主的女兒早年在外國讀書及工作,最近回流並計劃與父母同住,之前變成雜物房的睡房,現在有需要還原。
在整理的過程中,女兒發現多年來為母親自製的小禮物及生日卡仍然保存着,但給爸爸的,他不是一早掉了,就是放着沒用,例如女兒DIY的小皮包,當初以為方便爸爸可以放電話、銀包鎖匙,可是爸爸似乎「不領情」。
在收納當日,媽媽堅持保留女兒送的每件小禮品,認為很有紀念價值,但爸爸卻將女兒送的皮包放進垃圾袋,當時女兒面有難色,但只是瞪了一眼,便繼續執拾。
完成收納後,收納師跟她聊起,問她對整理過程感覺如何。她說,未開始斷捨離時,以為很輕鬆,但原來也有點掙扎,例如:自己的「心意」,在別人心中可以是「寶」也可以是「草」。但她也明白到每件物品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有重有輕,所以也不會特別難過,至少曾經將自己心意送出就足夠。
後來,收納師再跟那位爸爸傾談,原來那個小皮包,對他而言,無論質感或體積都不合用,但因為是女兒送的也不想掉,只是放着,直至女兒回來一起居住,爸爸認為再沒有保留的必要,所以便決心棄掉,寧願騰出更多空間給女兒。
這個小故事,說明了表面上爸爸們都比較理性實際,但其實對待子女,也有一份體貼,只是不容易說出口。